乐鱼无限安卓

汽车行业:中国第六届领先汽车科技(附下载)

2024-04-28 擴充產品

  传统燃油车的增速颓势无法扭转,以7%的复合增长率持续下降。车市走出2018~2020的三年连续下降的动因是2021年的新能源销量的井喷-同比159%的增长率,并延续至最困难的2022年-98%的增长率。预计2023年乘用车新能源销售占比将达35%,是整车销售市场提升的核心动力。

  这一过程和上个十年的汽车发展不同的是,由于总量提升减缓,导致品牌洗牌加速而非普惠所有市场参与者。部分国际大品牌由于在国内市场竞争力降低或产品力不足以满足消费者预期,不得不停止进一步投资甚至撤出国内市场。内资中,PPT造车品牌早已出清,但仍有部分新能源车企或主要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车企销量下滑亏损严重,走向濒临破产的边缘。在大环境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行业集中度处在加速提升阶段。

  随着中国汽车销售的“弯道超车”,技术输出也在不断推进。作为豪华车代表之一的奥迪近期与上汽确认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于中国汽车工业体系而言,奥迪选择中国电动汽车平台购买授权所代表的技术输出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与之前吉利授权浩瀚架构技术给波兰电动汽车制造商EMP,北汽蓝谷BE21平台海外技术授权等不同,奥迪本次购买电动平台技术授权直接服务于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某种意义上,这像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以市场换技术”的局势反向发展。

  40年前的一场交易,大众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并向中方开放了大量技术专利;40年后,围绕电动技术的两侧对调,这是中国汽车人了不起的成就。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整车出口金额46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出口量继去年超过德国后,今年上半年实现对日本汽车出口的超越。

  当然我们也知道日本,德国甚至韩国都有庞大的海外本地生产布局,出口并非其主要车辆来源。考虑到关税、补贴、壁垒等因素,车企的全球化布局是未来发展和避免风险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中国车企继续深耕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同时也在加快布局以欧洲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增量市场。跨国并购、建厂、成立研发中心、开拓销售渠道等消息频出,本地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要做好本地化,前期缜密的调研必不可少,覆盖本地市场政策,财税,人才等方面,以及后期管控、治理模式搭建,运营和渠道拓展,零部件配套,成本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能最大程度减少出海风险。

  2023上半年插电混动(含增程式)以98%的同比增速接近百万销量,延续了2022年的势头。同期,纯电车BEV增速20%,209万台销量。纯电与插混对比来到了68:32。在2021年及以前,插混路线占所有新能源车辆比一般低于20%。

  1. 从市场角度:新能源产品不断向下渗透,Tier1市场超过40%,Tier市场超过30%。三线以下城市的新能源渗透率接近了25%。更多低线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不同认知程度,和多样化用车体验、需求,被自主品牌观察并放大。

  2. 从使用场景角度:插电混动能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于长续航里程的需求和里程焦虑,在驾驶体验、产品性能、用车习惯等方面兼顾了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优点。

  3. 从成本和价格角度:电池是新能源产品的最大硬件成本项,而插混和增程大幅度减少了电池容量配置,尤其是某些增程式电量甚至低于插电混动产品,且只增加小功率发电机,因此对比同档次纯电车的成本具有极大优势。体现在售价上,同车系插混和增程至少比纯电低1~2万。对15万左右的新车而言,相当于自带9折左右的新车折扣。

  从车内看,智能座舱是座舱内饰、汽车电子科技类产品与技术创新、升级和联动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将与其他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手表、家居等互通互联,将汽车从单一的驾驶、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通行的一环。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设备实现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是最终实现“万物互联”的一部分。6.智能座舱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长期而言,智能座舱赛道的成长性将不再依赖于基础功能渗透率的提升,而需着眼于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带动单车价值量的增长。核心部件、功能如域控制器、抬头显示(HUD)、空中下载(OTA)、数字钥匙等的发展将形成提升智能座舱的使用场景。

  同时,在智能化、电动化驱使下,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此前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自主品牌从未突破45%市占率;而在电动车市场受益于产业政策和补贴等机制的先发优势,在2022年实现本土市场新能源(含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渗透率超过25%,其中本土品牌在新能源新车销售的占比超过70%;同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尝试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创新,打破消费者传统观念,提升自主品牌销售均价,切入中高端市场,在细分市场对传统豪华车型销量形成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